【青萍絮語】“子不語”
《老子》曰:“上善若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?!贝搜噪m簡,卻為我們道出了一番至理。
晚風吹過山岡,樹動山不動。
流水繞過村莊,水響村不響。
這個世界,總有些東西與眾不同,當其他事物大聲喧嘩時,它們卻選擇靜默不語。
譬如夏意深濃時節,地里青蛙、樹上鳴蟬聒噪不休,田間的稻穗卻低著頭,風一吹,謙遜地鞠一個躬,仿佛在向風雨、向農人表達著謝意。
不語抵萬語,不響勝巨響。是非曲直未必要說出口才顯得公道,因為公道在人心。
成天喊累的未必干活就多,可能是因為吃不下苦;看似每天很忙未必工作勤勉,可能是因為效率太低;說話聲音響大未必一定占理,可能是強詞奪理;幫人吆喝買賣的未必是朋友,可能是債主……諸如此類,不勝枚舉,但分辨需要一定的眼力。明眼人一望而知,自然不必說,看不穿的你說再多亦無用,不如不說。
鄉間有句俚語:“雷聲大,雨點小?!蓖ǔ?,在人前夸夸其談的未必有真才實學,而沉默不語的未必學問就差。放眼周遭,“嘴上諸葛亮,手上四不像”的人不在少數。其實,學問說到底是個人的修行,肚子里有料或無料無需得到別人的認可。
時間會驗證和過濾掉很多東西,譬如將物體放于水上,初時可能覺察不出來,但是時間久了,輕的東西自會浮上水面,而重的終將沉入水底。人的才學大概也不例外。
不語有時也是一種態度。當一群人鼓掌贊成十分荒誕事情的時候,你不語,即是對自己操守的一種堅持。不趨炎、不附勢,無聲的抗議就是最好的表態。朋友之間的情誼本不需要刻意標榜,有時你只需站一站位置,在別人心中就了然了。歷史上,沉默之后那一句“希文賢者,得為朋黨,幸矣”的回答,讓多少稱兄道弟、歃血為盟的畫面為之失色?
當真理被無數假象淹沒和蒙蔽,子不語,豈不勝萬語?但真理仍在,不語它亦在。